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防涝工程专项规划

来源:科右前旗 作者:旗政务服务局 发布时间:2023-05-26 09:38 浏览次数:
分享
下载本页 打印

  第1章 城市概况

  1.1 区位条件

  科右前旗地处蒙东地区,临近东北,属兴安盟管辖,旗域面积广阔,所管辖区位于兴安盟中部,横贯东西。旗政府所在地科尔沁镇与乌兰浩特市紧邻,境内有白阿铁路、锡乌铁路(在建)、G111、G5511、G302 等区域重要公路铁路经过,与周边城市有良好的交通联系。

  1.2 历史沿革

  科右前旗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原始人类栖息活动。历史上东胡、鲜卑、乌桓、匈奴、契丹、蒙兀室韦以及蒙古等北方民族都曾在旗境内狩猎、游牧和繁衍生息。清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拆部编旗,编为左右两翼,每翼各编前中后旗。在清代,科尔沁右翼前旗亦称札萨克图郡王旗(简称札萨克图旗),列为外藩蒙古,行内札萨克制,直隶于清庭理藩院,由盛京将军监督政务。在科右前旗设置后的近 200 年内,建制、境域无变化。1932 年7 月,日伪将科尔沁右翼前旗改称西科前旗,隶属于伪兴安南分省。1946 年 1月 16 日,东蒙自治政府和兴安盟成立后,西科前旗隶属于兴安盟。1948 年 2月 6 日,西科前旗复称科尔沁右翼前旗。同年 11 月 22 日,撤销喜扎嘎尔旗建制,并入科右前旗。1952 年 8 月,撤销科尔沁右翼后旗建制,亦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1954 年 4 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后,科右前旗曾划归呼伦贝尔盟。1958 年 8 月,乌兰浩特市并入科尔沁右翼前旗,并于 1964 年 7 月正式撤销乌兰浩特市建制。1969 年 8 月 1 日,科右前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 年 8 月科右前旗划归呼伦贝尔盟。1980 年 7月 26 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兴安盟建制,同时乌兰浩特恢复为市建制,旗市分家,科右前旗隶属于兴安盟,旗政府位于乌兰浩特市并没有搬迁。此后的 20 余年, 形成了科右前旗有旗无城、旗政府不驻本旗境内而在乌兰浩特市的局面。2002-2003 年,经由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民政部批准,科右前旗政府所在地由乌兰浩特市迁至归流河西岸的大坝沟镇。2006 年,科右前旗行政办公区基本建成, 旗政府正式移驻大坝沟。同年,大坝沟镇与哈拉黑、俄体(含原白辛乡)、巴拉格歹、古迹 5 个镇、苏木合并,称科尔沁镇。目前,科尔沁右翼前旗行政辖区总面积 18849km2。

  1.3 地形地貌

  科右前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由显著的低山、浅山、丘陵、山间谷地以及山间冲积平原和河谷冲积平原组成。

  1.4 地质水文

  1、地质

  科尔沁镇位于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地带,属河谷冲积平原地形,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地质构成主要是新生代第四纪冲积层,地质结构稳定,上层为耕土层,厚度约 0.5m;下层为卵石层,厚度 10-11m;局部有亚粘土和细砂或淤泥质亚粘土薄层,其地表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2、土壤

  科右前旗现有草场 123 万hm2,占兴安盟草场总面积的 44%;现有林地 39 万hm2,占全盟林地总面积的 28%,森林覆盖率为 21.6%。科右前旗实有耕地面积 17.04 万hm2,其中水田 0.45 万 hm2,旱地 16.59 万 hm2,牧区耕地面积 0.68万hm2。土壤共有 7 个土类、12 个亚类、31 个土属,84 个土种,主要有暗棕壤、黑钙土、草旬土、黑土、沼泽土等。

  1.5 气象条件

  科尔沁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 4℃左右。最热月出现在 7 月,最冷月出现在 1 月。无霜期 90-120 天。年降水量 410-480mm,但年际变率较大,汛雨集中,易发生黑灾或白灾。蒸发量是降水量的 3-5 倍。全年盛行西北风,有时刮西南风,一般风力为 3-4 级,风沙较大。风速以春季平均风速最大,夏季最小,最大风速为 10 级。镇区年日照时数 29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65%,作物生长季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 60%左右。0℃以上积温为 3172℃,10℃以上积温为 2772℃。

  1.6 经济社会概况

  科右前旗下辖科尔沁镇、居力很镇、索伦镇、大石寨镇、归流河镇、察尔森镇、额尔格图镇、俄体镇和德伯斯镇 9 镇(其中居力很镇于 2007 年由乌兰浩特划入)以及阿力得尔苏木、乌兰毛都苏木、桃合木苏木、满族屯满族乡和巴拉格歹乡。2015 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6020 万元,比上年增长 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346949 万元,比上年增长 5.3%;第二产业增加值 35100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1.5%;第三产业增加值 268068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35.9:36.3:27.8。全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2625 元,比上年增长 8.9%,按 2015 年 12 月 31 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合 5024 美元。财政总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新口径计算)56278 万元, 比上年增长 16.04%,其中上划中央 14980 万元,上划自治区收入 4325 万元,上划盟收入 7894 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 2907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5.72%;财政支出完成 383862 万元,比上年增长 28.6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347800 万元,比上年增长 27.4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累计完成 21867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3.04 个百分点。

  1.7 上位规划概要

  《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总体规划》(2014-2030)是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 2014 年编制完成,是科尔沁镇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其主要概要如下:

  1、城市性质为:科右前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综合服务业主导的绿色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

  1) 科右前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政治上说,科尔沁镇是科右前旗政府驻扎地;从经济上说,科尔沁镇毗邻乌兰浩特城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设施条件、智力资源和经济氛围在科右前旗的乡镇中具有突出优势。因此将科尔沁镇定位为科右前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科右前旗第三产业的主要承载地

  科尔沁镇区与科右前旗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为第二、三产业开拓发展空间, 改变以往科右前旗“有旗无城”、地方经济发展依托农牧业的局面。其中,科尔沁镇区加大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设施的建设力度, 促进现代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和服务接待水平,使科尔沁镇成为科右前旗第三产业的主要承载地。

  3) 乌兰浩特的城市功能新区

  科尔沁镇区与乌兰浩特城区隔水相邻,建设相互对接、趋于一体,城市职能存在交融与互补。从一体化的“大乌兰浩特”的角度分析,科尔沁镇依托其良好的自然环境、交通优势和园区基础,将在生态休闲、物资集散、商贸科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乌兰浩特的城市功能新区。

  3、城市规模

  (1) 人口规模:科尔沁镇区人口 2020 年为 15.0 万人,2030 年为 20.0 万人。

  (2) 用地规模:近期总建设用地控制在 22km2 左右;远期总建设用地控制在 30km2 左右。

  4、城市功能分区

  规划至 2030 年,中心城区形成“一心、三轴、四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 详细功能分区见图 1-4。

  1)一心在老城区的行政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档次,建成旗行政、商贸、文化、教育、医疗服务中心。

  3) 三轴形成沿归流河南北轴,行政中心区伸展东西轴以及城南新区东西轴,并与乌兰浩特市主要轴线相衔接。

  4) 四片区规划科尔沁镇区形成 4 个具有居住、行政、商业等功能的城市片区,以柳川河(大柳树川)、天骄路、环城西路为界划分,本规划将其称为综合商务居住区、综合行政区、城北居住区、城南综合服务区。

  ①综合行政区位于同德西街两侧、天骄北路以西至环城西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8.57km2,以行政办公为主要职能,兼有商业金融、娱乐休闲、居住生活职能。

  ②综合商务居住区位于城北大道以南、柳中街以北、环城西路以西至规划二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5.95km2,以商务办公、居住生活、康体休闲为主要职能。

  ③城北居住区位于柳川公园以北、天骄北路以东,是近期建设的大型组团。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6.30km2,具有文化娱乐、商务商业服务、教育科研、居住等功能,以教育科研、居住为主要职能。

  ④城南综合服务区位于天骄南路以东,柳川公园以南,包括文化娱乐设施、商业商务服务设施和居住等,是以居住等综合服务为主的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9.18km2。

  第2章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2.1.1 城市水系

  科尔沁镇属于归流河流域。归流河发源于巴仁哲里木苏木吉木图音达巴东山顶,河源海拔高程 1150m,由西北流向东南,河流全长 277.3km,流域面积为9706 平方公里,在乌兰浩特南小靠山屯汇入洮儿河,主要支流有阿德河、巴拉格歹河、柳树川河等。巴拉格歹河上有古迹兴安 2 座水库,柳树川河无水库,仅在下游靠近归流河局部有民堤设防。柳树川河是归流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科尔沁镇远光村, 流域面积为 212.0 平方公里,河长 24.0 公里,在乌兰浩特西桥汇入桂柳河。

  依据《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城防堤续建工程初步设计》和《柳树川河初步设计》中的内容,确定这两个水系在流经科尔沁镇时的水位变换。

  2.1.3 道路竖向

  2.1.2 城市排水分区

  随着科尔沁镇近几年快速的城市建设,道路主干网已初步建成,形成以乌兰河路、乌兰毛都路、天骄路和省际通道、同德街、都林街、乌巴公路的三纵四横路网结构。但道路排水系统一直未与道路同步实施,目前以散排为主。区内规划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附近,而其它区域虽有现状建筑物,但与规划路网冲突,远期时将拆迁重建。综上所述,科尔沁镇现状因排水系统建设不足,雨水基本以散排为主。因区域场地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成东侧开口的盆地形状。道路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地势较缓,道路最小坡度 2‰,最大坡度 20‰。

  2.1.4 城市排水设施和出口设施

  园区内河道都为洪水冲积形成,且都未整治,河道线形弯曲延转,两侧植被情况较差。但与现状道路相交处,都建有桥梁,桥梁跨度在 40m 左右。园区内河道穿越岸墙排入到归流河处设置有闸门,但设备较陈旧。

  因此规划区内涝系统主要指归流河和柳树川河。

  1、归流河内涝防治区:堤防长度 5.2 公里,堤顶宽度 6m,堤顶路面结构垫层为 20cm 厚的砂砾石,基层为 20cm 的水泥稳定碎石,表层为 20cm 厚现浇混凝土路面,堤防迎水坡 1:3,背水坡 1:2.5.防洪能力可抗御 50 年一遇洪水。

  2、柳树川河内涝防治区:堤防长度 12.15 公里,堤顶路面结构垫层为 20cm 厚的砂砾石,基层为 20cm 的水泥稳定碎石,表层为 20cm 厚现浇混凝土路面, 堤防迎水坡 1:3,背水坡 1:2.5.防洪能力可抗御 50 年一遇洪水。

  2.1.5 城市内涝防治系统

  科尔沁镇内主要水系有归流河和柳树川河,其它规划渠道(即 1 号渠道、2号渠道和 3 号渠道)为这两个河道的支渠,且水位直接受归流河水位的影响。

  2.1.6 城市排水设备现状

  科尔沁镇现状排水设施主要为防洪闸门,根据实地考察情况,设备损坏较严重,需要马上更换。

  2.2 存在问题分析

  1、现状排水管网建设不足

  科尔沁镇现状管网为雨污分流制,但管网建设与区域发展不协调,部分已建道路缺少管网配套,造成局部地区排水不畅。

  2、城市硬覆盖面积增大,引起径流量变大,洪峰出现提前透水硬质地面的粗糙率比较小,致使地面汇流时间缩短,同时随着雨水管网系统的完善,加速了雨水向各条内河的汇集,促使了短时间内形成高峰流量。而且,由于不透水表面下渗几乎为零,洼地蓄水大量减少,造成产流速度和径流量都大大增加。

  3、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市内缺少对区域雨水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开发建设涉及多方利益, 造成在管理较弱区域建设管网标准较低。同时由于地下管网作为隐蔽设施,后期维护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造成清淤不及时、不彻底。

  4、受归流河水位顶托,排水管道积水,造成雨水排放不畅

  科尔沁镇所有雨水排出口最终进入到归流河内,因此归流河防洪水位直接影响到雨水管道的排放。特别在归流河百年一遇洪水时,雨水管道将受到水位顶托,无法迅速排出,导致市区内积水。

  5、局部位置规划道路竖向较低,容易形成积水区

  由于规划道路竖向在设计时主要兼顾土方工程量,因此在局部路网交叉口处存在地势的最低点。虽然周边存在规划雨水管网,但当降雨量超过设计标准时,仍存在排水不畅的问题。

  第3章 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风险评估

  3.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

  3.1.1 科尔沁镇降雨规律分析

  科尔沁镇平均海拔 263.6 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5.0℃,年均降水量 442.6 毫米,年均日照 2875.8 小时,无霜期 134 天。

  3.1.2 城市下垫面解析

  城市化的推进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这对城市水循环过程的影响非常大。下垫面的影响主要是被不透水的水泥、沥青和不透水砖替代原来大量水域、林地、草地和农田,从而隔断了降雨与土壤之间的水分通道,导致入渗和蒸发的减少,同时增大了雨水径流,进而增加了城市雨洪灾害发生的几率。在排水管网模拟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土地分别进行属性数据设置,以便确定不同汇水区的不透水率等。一般城市地表特征有:水体、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裸土等几种情况。城市水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用,是城市滞蓄洪水、排洪的主要通道。建筑物一般都是屋顶直接接受雨水,然后由汇水管道排到建筑物下面的地表,属于不透水地面,比较宽的城市道路如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也为不透水地面。广场和透水砖道路均采为透水性路面,它们的透水率相似,

  保持在 15%-30%的范围内。城市绿地又分为几种形式:草坪和树林,对雨水有很好的截留和滞蓄、入渗作用。科尔沁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根据已有的城市规划资料,将科尔沁镇地表特征分为:水体、建筑物道路及广场、绿地三类。科尔沁镇水体主要包括归流河、柳树川河、规划 1 号渠道和 2 号渠道。

  3.2 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

  3.2.1 排水系统总体评价

  由于科尔沁镇现状管网资料缺失严重,因此只对现状地形进行评估计算。具体过程见后续内容。

  3.2.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InfoWorks 软件集成了城市地上地下所有的雨水系统,采用一维和二维水动力学计算模型,从整体实现对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动态模拟。把人口流动情况、降雨量、渗流量及工业废水排放量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利用 InfoWorks

  ICM 可以模拟污水系统、雨水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以及地表漫流系统等。

  InfoWorks 通常用于分析积水、河道溢流等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本规划选择InfoWorks 的相关模块,对雨水管网、地面模型、河流进行城市内涝淹没水深及内涝时间进行模拟。

  在对降雨、下垫面、管网、地形等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汇水区地形及排水管网分布等特性,建立了规划区相应的水文及雨水管网二维水动力计算模型,针对不同重现期(1 年、2 年、3 年、5 年)降雨条件,对地表产汇流及排水系统水动力过程进行演算,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情况下排水管网的水动力过程,获得管网系统节点的溢出情况及管道充满度、压力、流量等情况,以此为基础,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以及《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等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对排水系统的现状排水能力进行了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给出了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分级情况。

  3.3 历史内涝灾害情况分析

  近几年,经调查统计,城市内积水点的积水深度、积水面积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有很大关系。通常积水深度为 0.2-0.5m,严重影响着城市交通和行人通行。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内涝积水点主要分布在柳树川河两侧,其中北岸有 5 处,南岸有 4 处。通过现场实地考察, 主要原因为积水点附近没有排水系统,雨水通过现状沟渠散排至下游水体,因此造成局部积水。

  3.4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

  在对雨水系统的现状排水能力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内涝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针对 20 年一遇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模拟计算,获得内涝淹没范围、水深、水速、历时等成灾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涝风险区划分。具体技术路线如图 3-12 所示。图 3-13 给出了排水区内涝二维水动力计算过程。根据科尔沁镇地形特征,考虑积水深度和积水历时,对内涝风险区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如表 3-3 所示。图 3-14 给出了二道河排水区等排水区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情况。

  4.1 规划依据

  4.1.1 规划依据

  第4章 规划总论

  4.1.2 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4 版)

  2、《防洪标准》GB 50201-2014

  3、《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4、《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15、《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7、《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总体规划(2014-2030)》

  18、《科右前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

  19、《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城防堤续建工程初步设计》

  20、《柳树川河初步设计》

  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5、《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6、《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

  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8、《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92)

  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1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6 年)

  12、《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4.1.3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1、《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4.2 规划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从科尔沁镇发展全局来考虑城市防涝减灾总体布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等环境因素,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住环境;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

  2、综合治理、系统协调

  规划编制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城市各规划充分衔接。坚持城市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与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相结合,坚持防洪治理与城市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坚持工程建设与非工程

  措施相结合。

  3、技术先进、科学发展

  学习先进的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因地制宜,采取蓄、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走科学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

  4、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正确处理远期和近期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抓紧建设快速改善城市防洪

  面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应急项目;又要放眼长远,充分研究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全面提高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全方位的城市防洪减灾规划体系。工程建设应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清轻重缓急, 讲求效益优先。

  4.3 规划范围

  本次排水防涝规划编制范围为科尔沁镇区,规划总建设用地 29.89km²。

  1、城市雨水管渠及泵站保证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积水;

  2、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保证发生城市内涝防止标准(30 年一遇)以内的暴雨时,城市不发生内涝灾害。

  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由于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城市内涝标准,因此,只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从社会学界定因素主要考虑:城市功能、财产安全、生面安全; 从工程学界定因素主要考虑:积水深度、积水范围、积水时间、车行稳定性函数。因此,内涝灾害控制标准可参考积水深度、范围、时间、流速等控制指标。

  国外不同城市内涝灾害控制标准 表 4-2

  4.4 规划期限

  近期为 2017 年—2020 年; 远期为 2021 年—2030 年。

  4.5 规划目标

  结合降雨、气象、土壤、水资源等因素,按照“蓄、渗、净、用、排、管” 相结合的思想,采用强制性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规划建设时序, 实现防洪防涝安全和雨水资源利用的目标。

  统筹气象降雨、地表径流、管道系统、城市河道,坚固防涝安全和雨水径流污染减控,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预警管控,提高排水管网排水能力,构建超标雨水应对系统,协调各系统功能和规划设计标准,基本建成雨水防洪系统, 实现:

  4.6 规划标准

  4.6.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

  1、雨水径流量标准: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应不对水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应按照不超过 0.5 控制;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 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

  2、源头消减标准:区内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机动车道建议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性混凝土路面。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 40%。新建道路两侧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形式。

  3、初期雨水控制标准: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主要指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及所形成的径流流经城市地面 (如商业区、街道、停车场)、建筑物(如屋顶)、绿化带等,冲刷、聚集了一系列污染物,如有机物、油类、盐分、氮、磷、有毒物质及杂物等,随之排入河流、湖泊等受纳水体,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技术性措施控制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对源的控制,将雨水径流污染物从源头上控制在最低限度;(2)对污染物扩散途径的控制,通过研究雨水径流污染物输送和扩散机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入地下或地表水体的数量;(3)终端治理,通过自然生态技术或人工净化技术来降解带入水体的径流污染物。

  市政道路上的初期雨水中所含污染物既溶度高又种类复杂,一般COD 值在 60~110mg/l 之间,与一般城市生活污水比较接近,因此需要处理后在排放。由于目前国内对初期雨水的研究刚刚开始,无相关设计规范值作参考,因此本工程借鉴北京市相关经验,一般地面弃流为 3~5mm 径流厚度,所以本工程采用 5mm 降水量为初期雨水弃流量。

  4.6.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构筑物)设计标准

  城市雨水设计降雨的重现期若选用较高,则安全性高,但管渠断面大,增加了造价;若选用较低,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会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严重时,将会给生活生产带来损失。因此,设计降雨重现期的选择应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居住区、干道、广场等)、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

  科尔沁镇远期规划人口 21 万人,属于中小城市,因此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采用 2 年,对于重要地区,可采用 3 年。对于一般道路和地区的排水系统校核重现期采用 3 年,重要地区排水系统校核重现期采用 5

  年。

  4.6.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

  根据《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 》,推荐各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如下: 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36 个大中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 50 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 30  年一遇的暴雨;其它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 年一遇的暴雨;对经济条件较好、且暴雨内涝易发的城市可视具体情况采取更高的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根据科尔沁镇的城市级别及降雨规律和城市内涝风险情况,结合城市经济发展需求,确定内涝防治标准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 20 年一遇的暴雨。

  4.6.4 防洪及内河水系设计标准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都有关于防洪标准的描述,但部分内容存在矛盾。

  资料名称 具体描述

  《科右前旗科尔沁镇总体规划(2014-2030)》 规划确定科尔沁镇按照 100 年一遇设防标准,归流河沿岸其他乡镇按照 50 年一遇设防标准,其他支流沿岸

  乡镇按照 20 年一遇设防。

  《科右前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3~2030)》

  工业园区按照科右前旗的标准统一设防,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排涝标准为 50 年一遇。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归流河城防堤续建工程初步设计》 科尔沁镇右翼前旗大坝沟镇(即科尔沁镇北部)设计防洪标准为 50 年一遇。同时确定归流河在大坝沟镇内

  的支流(即本规划中的 1 号和 2 号河道)设计防洪标

  准为 50 年一遇。

  《柳树川河初步设计》

  柳川河设计洪水标准为 50 年一遇(汇流面积 212km2)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批准,自 2012 年 12 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防洪设计规范》。其中规定城市等级,特别是按所保护城市重要程度和城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人口数量划分。

  表 4-5 城市防洪工程等别

  表 4-6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标准

  4.7 系统方案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是排涝系统和雨水系统的有机组合,排涝系统是由涝水收集、传输、蓄存、排出等各个环节及相关建筑物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排涝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排涝渠(涵)、调蓄湖(塘)、泵站及水闸等。在城市排水防涝方案制定时,需要通过水力模型对方案进行比选和优化,确保方案可行。

  老城区实施方案:由于老城区地下管网形成较早,设计标准无法满足当前国家规范要求,但由于城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为了不增加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减小对周边建筑的使用功能,导致对现状管网改造难度较大。所以应优先安排城区内内涝较严重区域的改造或扩建,其他区域应结合附近地块改造或新建时同时施工;其次,可结合城市绿化建设时,修建蓄水池等蓄

  水设施,除可进行初期雨水处理外,还能消减峰值流量、缓解内涝险情。 新建区实施方案:新建城区管网系统按区内规划设计重现期布置,保证

  城市新开发建设后的径流不超过开发前。

  控制与治理初期雨水污染:利用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截流初期溶度较高的雨水径流,达到良好的环境效益,同时保证合流制排水系统全年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总量应不得大于相同条件下分流制系统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总量。

  合流制系统溢流污染控制:对雨水进行截流处理,在保证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不超过其设计允许流量的同时,使直接排放的雨水对水体造成的冲击性负荷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工程性措施:包括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达标改造、调蓄池、下凹式绿地、河漫滩、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系统等。

  非工程性措施:包括雨水利用、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地表清扫、财政补贴等手段。

  中心城区河流是城市排水的最终出路,确保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蓝线范围内的河道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保持汛期排水最终出路的畅通。

  因地制宜地建设基于 LID 的径流控制与利用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蓄水设施,增加调蓄能力,排蓄结合,最大程度减少洪涝灾害。

  第5章 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5.1 径流量控制

  新城区建设时,应考虑雨水径流消减、径流污染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要求,控制径流系数不超过 0.5。新城区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面积不低于

  40%。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未开发地区在建设规划时,雨水径流标准严格按照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 0.5 执行。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应控制绿地比例。新建居住区绿地率控制不低于

  30%,旧城改造不低于 25%,商业网点绿地率控制不低于 20%。

  政府部门应组织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低影响开发

  2、防护绿地:

  科尔沁镇区主要绿地规划一览表

  的规划、设计和审批制度,保障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中雨水径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5.1.1 绿地低影响开发

  园林绿地低影响开发设计的目标:

  人均≥20m2,绿地率≥40%,绿地覆盖率≥50%,透水性路面≥75%(其中下凹绿地≥70%),径流系数≤0.15 。

  根据绿地性质不同,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用地。科尔沁镇主要针对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对其规划如下:

  1、公园绿地:公园绿地规划应充分发挥科尔沁镇山、水、城、林优势, 根据公共绿地选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原则选择用地扩大绿地,以适应城市及人口发展的需要。公园绿地规划分为科尔沁镇中心公园、地区级综合性公园、城市绿化广场等。

  规划 2030 年镇区防护绿地 61.28hm2,占总建设用地的 2.04%,人均防护绿地为 3.07m2/人。

  5.1.2 道路低影响开发

  新建或改造道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性路面,机动车道根据重要性,采用多孔沥青路面或透水性混凝土路面。

  区内主干道绿地率不低于 20%,次干道绿地率不低于 15%;新建广场和停车场采用渗透地面。对于现状不符合此要求的区域,可在后期改造时再调整。

  道路绿化采用下凹式形式,控制绿地地坪标高低于路面标高,绿化带内可采用其他增加蓄渗的设施。道路路沿宜采用开口式,以便雨水流入绿地, 道路雨水口布置于下凹式绿地中。

  新建露天停车场和广场全部采用渗透地面,选择适宜广场进行雨水滞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庭院等可优先进行渗透性铺装的改造,提高道路雨水渗透能力,结合城市道路的改扩建工程,选择交通量较低的道路进行渗透性铺

  装的改造。

  透水路面根据不同透水材料的渗透性能、孔隙率、基础碎石层的蓄水性能、地面坡度、降雨强度等因素可视径流系数达 0.05~0.35。这样对比普通路面,径流量可降低 50%(0.9 降至 0.35),效果十分明显。下渗的雨水可补充地下水的水源,减少海水倒灌。

  多项措施能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保证开发后径流系数为 0.5。

  为了树立和普及道路低影响开发建设的观念,同时指导区域有序、科学的建设,在近期时,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示范工程建设。

  具体实施信息统计见表 5-2。

  道路低影响开发统计表 表 5-2

  5.1.3 建筑地块低影响开发

  建筑屋面在可利用范围内尽量采用绿色屋顶,绿色屋顶的投影面积不低于建筑用地面积的 10%;不能采用绿色屋顶的建筑,应将屋面雨水引入周围绿地入渗。

  地块内人行道、广场、停车场、非机动车路面等均采用透水地面,超渗雨水就近引入绿地入渗。

  居住用地的绿地面积不低于 30%,地块内绿地中下凹式绿地的比例不低于

  40%。另需配置一定容积的雨水调蓄设施,保证开发后综合径流系数为 0.5。建筑地块内主要通过BMP 雨水径流管理控制模式、LID 低影响开发模式和

  绿色基础设施三方面来控制。

  BMP 雨水径流管理控制模式,是实现城市降水径流面源污染控制的最为重

  要的技术与管理体系。美国环保局将BMP 定义为:利用适当的技术保护自然、提高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BMP 是一个或几个措施的组合,目的是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防治和削减径流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使雨水水质符合所需水质目标的实际措施,并要求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切实可行。其主要是在法规政策支持下采用工程性(如滞留池、渗透设施、人工湿地、生物过滤和停留系统等)并辅之以非工程性(如土地使用规划、垃圾管理、街道清扫等) 的措施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低影响开发(LID) 是从源头进行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和管理,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物的控制,并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开发后城市的水文功能尽可能的接近开发之前的状况。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 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上述三种措施可以说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从而使整个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保障全面。其核心内容在于对雨水的防治和合理利用,根据区域内现状条件的情况,结合远期发展目标,对区域雨水采取综合利用措施,具体见图 4-2。

  针对上述措施,结合科尔沁镇具体情况,对建筑地块内主要采取防止水土流失挡土墙、下凹式绿地、蓄水池和生态河道的方法。

  5.2 径流污染控制

  之排入河流、湖泊等受纳水体,污染地表水或地下水。

  城市雨水污染物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类型。

  其中物理性污染物主要指悬浮物。它主要来自交通工具锈蚀产生的碎屑物质、机动车产生的废气、大气干湿沉淀物、轮胎和刹车摩擦产生的物质以及居民烟囱释放出的烟尘等。

  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指地表各种营养物质、来自机动车尾气中的重金属和园林绿地等施用的农药残留的有机物等。

  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指病源性微生物,主要来源下水道溢流、宠物以及城市中的野生生物等。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源包括地表沉积物、大气沉降物、水土流失物、下水道沉积物以及合流制排水系统漫溢的污水。

  根据目前国内外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区域排水管网,区内污染控制主要采用雨水调蓄池方式,同时辅以绿地渗透、屋面收集、地面渗透等措施。

  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 ,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5.3 雨水资源化利用

  我国是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许多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雨水资源,年平均降水总量达 6.2×104 亿m3,而大部分城市的大量雨水资源却白白流失,雨水利用率不到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业用地向非生产性用地转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主要指在降雨过程中,雨水及所形成的径流流经城市地面 (如商业区、街道、停车场)、建筑物(如屋顶)、绿化带等,冲刷、聚集了一系列污 染物,如有机物、油类、盐分、氮、磷、有毒物质及杂物等,随

  移的力度与规模逐年加大,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城市道路建设的大规模实施, 使得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市政基础建设已不能维持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水循环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水浸街”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城市水资源紧缺

  与污染以及城市洪涝旱灾害问题加剧。特别是今年北京遭遇 61 年以来最大暴雨所引发的灾害,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不仅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4 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5.4.1 道路雨水收集利用

  5.4.2 屋顶雨水收集利用

  将屋顶雨水收集并储存于地下或地面的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直接用于浇花、冲洗厕所或者洗衣等。该设备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德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屋顶雨水的收集利用要比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复杂得多,主要包括雨水收集系统、过滤系统、贮存系统、回用系统等。图 4-8 为屋顶雨水利用工程模式。

  道路路面、广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雨后自然产生径流, 只要修建一些简单的雨水收集和蓄存工程,就可将雨水资源化,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

  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的雨水收集可设置两套系统,一是传统的雨水系统, 二是渗透收集系统,同时可以采取分路段于绿地下修建蓄水池的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见图 4-7。雨水落到地面后经特制的雨水口收集,初期雨水弃流至雨水系统,剩余雨水通过连接管进入到渗透收集系统,雨水在渗透管中与周边土壤中的地下水交互互补,多余雨水经渗透管流入到蓄水池内存储,随着雨水不断增多,蓄水池及渗透管内都充满后,雨水经溢流管排入雨水系统。

  道路的雨水利用还可以在人行道设置透水方砖,使部分雨水直接进入到地下,维持地下水系的稳定。

  5.4.3 绿地雨水收集利用

  为了在绿地、花坛等地收集雨水,建议采用下凹式绿地,即在建造绿地时,应调查好绿地周边高程、绿地高程和集蓄水池高程的关系,使周边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上,集蓄水池高程略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周边高程。这样降雨后雨水径流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补充消耗的土壤水分后,多余的雨水流入集蓄水池。集蓄水池集蓄的雨水既可用来灌溉绿地,也可作为城市清洁用水。

  6.1 排水体制

  第6章 城市排水(雨水)系统规划

  统而缓建雨水排除系统,便于分期建设,能节省初期投资费用,缩短施工期限,较快发挥建设效益,以后随城市的发展,再建雨水管渠。但是,由于该

  方式显然需要进行重复修建,对城市已形成的道路等基础设施会造成一定程

  城市排水体制的确定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影响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也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排水系统工程的总投资、初期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城市排水工程体制可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

  6.1.1 不同排水体制的优缺点

  不同的排水系统体制,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的适用条件。排水体制的确定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处理利用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环境容量、地形、气候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确定。各种排水体制的使用条件,从环保、投资、管理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下: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

  截流式合流制同时汇集了城市污水和部分雨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对较脏的初期雨水有所作用,对防止水体污染是有利的。但该体制的截流主干管尺寸较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也增加很多,投资费用和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增大。同时,截流式合流制在暴雨时,把一部分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泄入水体,加大了河流污染。分流制把城市污水全部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但初期雨水径流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由于分流制比较灵活,易于适应发展,又较符合城市卫生要求,因此是城市排水系统体制发展的方向。

  (2) 从工程投资的角度:

  合流制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造价比分流制高,但管渠总长度短,所以合流制的总造价要较分流制低。从初期投资看,不完全分流制初期只建污水排除系

  度的破坏。

  (3) 从近远期的角度:

  排水体制的选择要处理好近远期建设的关系,在规划设计时应作好分期工程的协调和衔接,使前期工程在后期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特别是对于含有新旧城区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很快,地形平坦,综合开发的新区,雨、污水系统宜于一次建成。对于旧城区,由于多为合流制系统,从合流制过渡到分流制涉及到许多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以确定合理的改造范围及建设时序。

  (4) 从施工管理的角度:

  合流制管线单一,减少与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交叉,管渠施工较简单。但是合流制管渠中流量变化较大,对水质也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造成管理维护复杂,运行费用增加。而分流制水量、水质变化较小,有利于污水处理和运行管理。

  从长远发展考虑和下游地下水水源污染的现状出发,根据对污染源分析, 以及对污染的治理需从源头抓起,区内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管网系统,尽可能将污水收集,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同时防止雨洪灾害,保证水资源平衡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6.1.2 排水体制的选择

  科尔沁镇现状管网设施较薄弱,考虑到新建或规划区域,整个区域按雨污分流制建设。同时保证雨水管网不与污水管网联通。

  6.2 排水管渠

  6.2.1 排水管渠规划布局原则

  雨水管渠布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充分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以最短的距离依靠重力排入附近的水体。

  (2) 根据地形、道路坡度、河道、排洪渠、排洪沟的位置分散布置雨水 管渠,是雨水就近排放,合理划分汇水面积。

  (3) 结合城市竖向规划,合理控制管道坡度和埋深,满足支管的衔接, 及其它管线的交叉要求。

  (4) 支管、干管、主干管(渠)的布置要顺直,水流不要绕弯。

  (5) 排出口管顶应高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洪水水位,防止河流洪水倒灌。

  (6) 雨水配套管网按远期一次规划,管径按远期设计流量确定。

  (7) 雨水管的设计充满度按满流考虑,雨水管在满管流时最小设计流速为

  0.75m/s,最小坡度应保证不小于规范要求的最小坡度。

  (8) 雨水管最小管径为 400 毫米,管径不超过 2 米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道,当大于 2 米时宜采用矩形断面混凝土暗渠。

  (9) 不同管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连接一般采用管顶平接。

  (10) 雨水管一般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上,覆土控制在 0.7-3.5 米。

  (11) 合理布置雨水口,以保证路面雨水排除畅通。一般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间距一般为 25-50 米,容易集水的区域适当加密或增加雨水口。

  (12) 当机动车道宽度大于 40 米时,应双侧布置雨水管。

  (1) 重现期

  城市雨水设计降雨的重现期若选用较高,则安全性高,但管渠断面大, 增加了造价;若选用较低,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但可能会发生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严重时,将会给生活生产带来损失。因此,设计降雨重现期的选择应根据城市性质、重要性以及汇水地区类型(居住区、干道、广场等)、地形特点、汇水面积和气象特点等因素确定。

  6.3 排水管渠规划建设

  基于排水管网现状排水能力评估结果和内涝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科尔沁镇地形特点,考虑规划路网、水系等因素,对现状不能满足最低设计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通过水力模型对不同管网改造方案进行模拟,确定了最终经济合理的改造方案。

  对于新建区域规划管网,采用 2 年设计重现期,管网布置结合规划路网, 保证区内雨水管网布置合理。

  第7章 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7.1 平面与竖向控制

  7.1.1 道路竖向及场地平整

  排水管网设计与道路设计高程及场地竖向设计密不可分,竖向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排水管线的埋深,影响到雨污水排放控制高程,最终影响雨、污收集、排放系统。

  设计初期排水应与道路竖向衔接,确定整体排水分区、排水方向,将设计路段融入整个系统。一方面通过组织合理的排水方向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确保排水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道路竖向与排水管道起端覆土、排水坡度、排水出口高程、排水提升设施等因素的衔接形成由内向外的系统。综合考虑竖向中的土方平衡和排水中的出口底高程,顺应地形提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期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

  根据城市内涝风险评价的结果,现状排水分区内有部分区域为内涝风险较高的地区,建议在地块改造时综合考虑,从源头规避和减轻内涝风险。同时对于新规划区域,应充分利用地势坡度,保证场地不产生窝水点。主要措施如下:

  1、考虑到临归流河区域地势平坦,对于受防洪水位影响的区域应调整场地竖向标高,减少灾害性气候对场地的影响。

  2、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的规划用地性质不得自行更改,用地性质发生改变时,需经过上级主管部门重新批准,且更改用地性质后的区域径流系数不得高于更改前的。

  3、考虑雨水排水口位置和标高,避免竖向规划中出现四周道路高,中间产生洼点的情况。

  4、充分考虑区域发展需要,保障道路用地,避免道路拓宽侵占道路两侧绿地用地。

  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结果,对区域内高风险区域的行程进行分析,因现状地势较低而形成低洼点的区域主要柳树川河东北侧,通过实地调查,这些区域还未按规划进行建设,场地不平整,低洼地势较多,从而导致积水。处理措施根据规划条件对场地进行土方平整工程,要求场地内标高不得低于四周道路标高。

  7.2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现状柳树川河和归流河局部地段有大量泥沙淤积,将影响到雨水管道的排放。因此必须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工程,确保汛期不积水。

  规划区内现状河道都为冲积而成,根据区域防洪专项规划,区内将规划建设 1 号河道、2 号河道和 3 号河道。因此,在区域防涝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启动区内防洪工程的建设,确保系统的完整性。

  7.3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7.3.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

  当城市遇到 2 年一遇以上的雨水时,城市排水管道输水能力达到饱和状态, 需要道路下的干沟、干渠起主要排水作用。因此对区内干渠需要有更高的设计标准去校核。为了保证沟渠良好的收水性能,原有明沟、截洪沟在地块规划建设中,不得改为暗渠,不得减少断面尺寸。规划涝水通道可结合规划路网布置,在区域最低处设置行泄通道,同时结合周边景观设计,达到功能与外观的完美结合。本次规划主要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结果,在规划区内设置 3 处行泄通道,根据区域内涝评估结果,并结合周边现状情况,分别对各区域高风险区设置蓄水池,

  7.3.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

  根据内涝风险评估,雨水调蓄设施应从区域规划层面,根据土地开发建设计划、区域重要性等级、区域竖向规划、排水系统建设情况、受纳水体调蓄容量及水位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调蓄设施建设的必要性。雨水调蓄池是一种雨水收集设施,占地面积大,一般可建造于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的下方,主要作用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 , 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7.4 城市防洪设施的协调运行

  科尔沁镇整体防涝设施包括河道、雨水管网、行泄通道、调蓄池等设施, 当暴雨发生时,雨水通过管网收集后,部分排入到调蓄池延缓峰值产生时间, 大部分直接排入到下游河道内,当管网暴雨重现期高于防涝重现期时,除通过雨水管网排出部分,地表雨水可通过行泄通道直接进入到下游河道内。

  第8章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规划

  8.1 信息化建设

  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建设,旨在通过计算机、物联网、3S 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排水防涝的四化一库一平台,具体来说,四化指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字化、排水防涝信息可视化、排水防涝监测实时化、排水防涝调度科学化;一库指结合 GIS 技术,建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库;一平台指建成统一管理的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

  特点。

  2、内部信息共享交换建设

  排洪防涝系统内各单位信息系统为本单位服务,硬件系统建设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性,业务上不存在重合,因此各系统尚未有共享交换建设。若能建成各部门联合办公数据库,数据类型将涵盖气象、市政管网、城市交通、水利、园林等,则会提供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助双赢的目标。

  8.2.1 运行调度

  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分析管网运行信息, 根据需要对其编制运行调度规则,保证管网及时有效地发挥最大的功能;在汛期或极端天气下,能够综合灾情预判、管网及城市内河协同配合,成为城市防洪体系合理有效运行的坚实基础。

  8.2.2 灾情预判

  8.2 日常管理

  为保证灾害来临之前有所防范,则需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水雨工情监测系统, 检测数据与仿真模型结合,为城市涝水灾情预判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及信息,为合理的预估判断灾情走势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监测系统分为预警及实时监测两部分,仿真模拟可以依据InfoWorks 等水动力模拟软件进行。

  1、内涝预警监测系统

  在科尔沁镇内涝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易涝区预警监测机制,排水部门与气象部门通力合作,在极端天气出现之前应用气象数据进行

  日常管理包括软件、硬件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的更新与共享机制的

  建设,各相关部门应相互协作,保障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均以服务各单位单独信息系统为目的,通过建立与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库或借用全国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操作及信息利用。依据信息系统的任务不同,各数据库系统硬件系统品牌、数据存储类型、容量等都应该有各自的

  模拟评估,同时在易涝区设置监测仪器,监测内容包括水深、淹没范围等,实现与自动气象站监测要素同步处理、传输及显示功能。

  2、内涝实时监测系统

  本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传输监测点的实际淹没深度,数据经计算机结合 GIS 系统处理后,在终端计算机上动态显示出暴雨发生时,各监测点的实际淹没范围和水深随时间变化的值,为城市排涝实时调度提供重要依据。系统包

  括:终端水深监测设备,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处理和终端显示系统。

  选择科尔沁镇各路段的易淹没区为监测区布设监测点,监测点在雨水管道的检查井内,在井内安装水深监测设备。同时结合交通部门设在路口、天桥等区域设置的摄像头,实现对淹没范围的实时监测。实时掌握暴雨发生时城市各街道的雨水浸没的详细情况,为防汛应急指挥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3、仿真模拟

  InfoWorks 水动力模拟系列软件可以很好地对城市管网排水能力进行评估, 对城市内涝进行准确模拟。结合降雨预报数据进行模拟,可以提前掌握灾情严重程度及其走势,为决策人提供坚实可靠的判决依据。

  8.3 应急管理

  强化应急管理,修订相关应急预案,确保超过城市暴雨内涝设防标准的暴雨时,人防、物防和技防相关人员、物资能准确到位并发挥作用。

  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建、水利、交通、园林、城管等多部门应通力合作,必要时可采取停课、停工、封闭道路等避免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蓝、黄、橙、红四色预警和四级响应的要求,完善和规范科尔沁镇的防汛预警、应急响应管理机制,制定管理规范、条例,明确信息发布、避险引导、人员撤离、应急抢险等操作性预案,形成了在市级预案统领下,组合各地区、各部门预案,全面、科学、高效、便捷应对风、暴、潮、洪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预案体系。

  制定防汛预案体现了针对性、增强预见性、突出操作性。对各低洼易涝地区要完善暴雨受淹时的排水设施运行和排涝调度方案;对各类重点部位,特别是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库等商业、交通设施和公共场所,要落实预防突发性水淹、人员应急疏散等预案,成立内涝疏散指挥中心,及时疏散交通拥堵, 保障人身安全和社会秩序安定;对在建工程工地,要落实包括临时排水措施在内的各项防汛准备。

  其次,要强化抢险救援的时效性、全民性。全市的防汛抢险队伍应由绿化、电力、水务、燃气、交通、消防、通讯、环保、生化等专业抢险队伍组成;防汛抢险物资实行市级储备、专业储备和区县级储备三种储备方式,严格管理, 确保防汛时有充足的抢险救援物资可使用。

  第三,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检查落实。防汛检查是对防汛工作在“思想、组织、措施”落实情况的全面检验,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消除防汛工作在“思想、组织、措施”落实情况的全面检验,要突出对“重点部位、重点部门”、重要地区的重点检查。防汛检查分为防汛责任单位自查、防汛专业单位检查、防汛管理部门抽查,汛前全面检查、汛中专项检查和隐患整改复查。

  防汛检查中既要注重个单位、各部门防汛非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动员发动、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制定预案等;更要注重各项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市、区公安交警、城管、园林、房管、交通等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联动、积极应对。

  第9章 建设任务与投资估算

  9.1 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推进,根据城市内涝评估结果,近期城市建设应考虑内涝风险严重的区域。根据排水防涝总体规划方案,结合科尔沁镇城市建设进度,对近期建设规划安排如下。

  9.1.1 城市新建管网建设工程

  根据科尔沁镇总体规划发展方向,结合现状管网分布情况。

  9.1.2 内河治理

  本次规划主要对规划区内现状柳树川河和归流河进行清淤疏通,同时对有损坏的岸墙进行修复。

  河道整治表

  9.1.3 雨水调蓄建设工程

  根据内涝评估结果,对区内积水严重的区域设置雨水调蓄池,不仅解决内涝问题,同时还能减小雨水峰值流量,减轻下游管道负荷,当存储的水质较好时,待雨后可作为杂用水使用,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9.1.5 低影响开发近期实施区域

  结合科尔沁镇发展规划,本着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利用新建道路、街头绿地和广场用地位置,率先实施下凹绿地和渗透性路面及广场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9.1.6 信息化与管理建设

  本次规划根据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模式,依托重点工程围绕应用平台建设体系、硬件设备、应用模块、监测体系等建设内容进行估算的计算。其中排监测体系中主要包括雨量站的建设,考虑科尔沁镇发展状况、地形地貌、工程状况及排水防涝业务需求,区内建设 1 座雨量站。

  9.2 工程建设时序

  根据科尔沁镇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结合各个分区内基础设计情况,对每个排水分区内各管网建设进行时序策划,具体位置见管网规划附图。

  9.3 资金筹措

  结合城市近远期建设计划,分别对近远期工程量进行估算,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 《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HGZ47-2007)

  (2) 《给水排水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手册》建设部 1994 年

  (3) 工程材料价格按 2016 年第 1 季度工程造价信息网市场价格

  (4)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文件计算。

  (5) 项目前期工作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编制费,按照国家 计委计价格[1999]1283 号文件计算。

  排水防涝近期资金为 2.85 亿元,远期资金为 1.90 亿元。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投资。

  10.1 建设用地

  第10章 保障措施

  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投资。

  10.3 其他

  为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规划编制、审查和监督管理,本工程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新建雨水蓄水池的建设。根据区域内涝评估结果。

  10.2 资金筹措

  结合城市近远期建设计划,分别对近远期工程量进行估算,主要依据以下条件:

  (1) 《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HGZ47-2007)

  (2) 《给水排水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手册》建设部 1994 年

  (3) 工程材料价格按 2016 年第 1 季度工程造价信息网市场价格

  (4)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文件计算。

  (5) 项目前期工作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编制费,按照国家 计委计价格[1999]1283 号文件计算。

  排水防涝近期资金为 2.85 亿元,远期资金为 1.90 亿元。完善法规和机制,增强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排水防涝规划实施应有相关的保障措施:一是要纳入法制轨道;二是要建立统一的流域管理体制;三是要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四是要与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通过管理制度的推行使规划付诸实践;五是要有可靠的资金和支持条件。

  1、统一规划、分层完善

  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市级规划总体思想和框架指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根据人口、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级完善各层次专业规划,以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健全法规、逐级报批

  建立水务规划的行业管理法规,用法律、法规的手段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专业规划的地位、作用和编制的要求,并按照归口管理逐级报批的原则,健全各层次规划的报审批制度。

  3、实践保障

  坚持规划在先,实施在后的原则。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以科学理论、规划设计为依据,实现规划与建设紧密衔接。在规划总体方案确定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兼顾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确定年度整治内容,并做好与远期整治衔接,确保整治有序推进。

  4、组织机构保障

  划分事权,落实责任,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水环境建设,系统化、社会化、专业化加强水环境的管理。各责任部门要根据雨水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成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

  工程实施完后,应加强管理力量和养护措施,保证足够的养护经费和养护装备,保证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5、科技支持

  加强城市降雨、产汇流规律以及城市排水影响评价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排水防涝数字化水平,积极应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遥感应用等技术系统。加快建立具有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排水防涝工作的支撑。

  6、加强宣传、完善监督

  加强规划的宣传力度,提高规划的知晓度,建立对规划管理和实施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规划的法律地位。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提高公民安全意识和维护排水设施的意识。加强宣传教育,依靠公众参与,充分认识到排水防涝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基层文化阵地,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向全社会进行排水防涝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取得公众的支持和配合,为排水工程建设工作平稳、扎实、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科尔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   地址:内蒙古科右前旗党政大楼 联系电话:0482-8399165

政府网站标识码1522210017  蒙ICP备2021004128号-1  蒙公网安备15222102000000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82-8399165   举报邮箱kyqqwz@126.com